上世纪50年代时民族器乐颇为流行,还在上中学的屠敏也迷上了传统民乐演奏。1958年,19岁的他在福建省民间歌舞团(省歌舞剧院的前身)认识了郑子良,便拜其为师,先后学习了二胡、柳胡以及笛子等乐器。
1959年至1962年间,屠敏和郑子良一起动手改造福州独有的逗管,先是让原本只能奏高音的逗管奏出了中音部,后来又在大逗管上加装了两个低音按键,令其音域广了一倍,奏出了低沉、浑厚的低音部,填补了中国木管乐器低音区上的空白,被誉为“南方低音管”。
那时,福州民间乐队是福建省内仅有的民间民乐团体,这里的民乐发烧友们周末常聚在乐队组织人王圻家的大院子里合奏禅和曲。福州独有的逗管、椰胡,配上笛子、中胡、二胡、中阮、大阮等乐器,合奏起来别具韵味。禅和曲的优雅、别致,更吸引了许多当时的文化名流和音乐爱好者前来欣赏,王家的院子渐渐成为一个民间音乐沙龙。当时屠敏已在民间乐队里吹洞箫和笙,常被郑子良带到这里来欣赏和学习,不久他也加入到这个群体中玩起了禅和曲。直到“文革”开始时,这个沙龙才停止了活动。
1977年,鼓楼区文化馆在中国率先开始恢复十番与禅和曲等民间音乐的活动,召集了几乎当时所有懂禅和乐的民间艺人和专业演奏家共40多人开始排练,屠敏也在其中。不久,他们排练了《三捻香》《望荒郊》《五修行》《三宝赞》等五六首传统禅和曲。1980年福州市文化局“抢救”民间音乐时,曾将当年福州民间乐队的黄翌昌、郑子良、王圻四兄弟等十几位老艺人集中到于山白塔寺里,录制早年原汁原味的禅和曲母带,屠敏也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