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册 视频
简介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字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传统剧目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文字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唱腔丰富

晋剧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如乱弹板路就分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7种。晋剧传统乐队由9人组成,分文、武场两种,文场伴奏乐器为呼胡、二弦、三弦、四弦“四大件”,武场则采用鼓板、铙钹、小锣、马锣、梆子等乐器。晋剧角色行当主要有须生、正旦、大花脸“三大门”和小生、小旦、小花脸“三小门”,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不仅继承了梆子戏表演中的绝技,而且在翎子功、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文字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前景堪忧

作为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晋剧在山西地方戏剧、音乐、民俗、历史等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由于商品经济的影响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上演剧目迅速减少,城市观众大量流失,农村观众则以老年群体为主,晋剧的前途令人忧虑。

(文字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类型:
*标题:
请选择
  • 简介
  • 传统剧目
  • 唱腔丰富
  • 前景堪忧
  • 新增标题
*内容:
语音文件
文件要求:MP3
新手机号,需要先进行读者证/统一账号绑定才可登录哦~
完善信息,绑定手机号可以获得20积分哦~
亲~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
绑定成功

获得 20积分